园林与图书,关系一直比较密切。
(资料图)
因此,每年“世界读书日”来临之际,全国各地许多公园、园林局以及园林博物馆都会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,向大家宣传“诗情画意”“步移景异”“小中见大”的中国园林之美。
而我们熟知的许多图书,当初甚至就是在中国园林里面创作完成的。
它们的诞生过程,现在已经成为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接下来,玉龙兄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,那些年诞生在中国园林里的10部著名图书。
第1部
镇江梦溪园: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“斜杆青年”,他用自身经历向全世界展示了“一个人究竟可以全学科发展到多么优秀的程度”。
按照《梦溪自记》里的说法,沈括在三十来岁的时候,曾经梦见一处景色非常秀丽的地方,于是他想以后在这样一个地方居住。
从此,这个地方跟梦中情人似的,隔三差五就出现在沈括的梦里,把他撩得不要不要的。
过了十几年,沈括在宣城(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)做官期间,经一位道士介绍,以三十万钱的价格买下了润州(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)的一座园林。
但直到六年后,沈括才第一次见到自己当年买下的园林。
进门之后瞧了没几眼,他就兴奋地唱了起来:“是你!是你!梦见的就是你!”
这座园林,跟自己十多年来一直梦见的那个地方,竟然一模一样!
于是,沈括派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“梦溪园”,作为自己将来的归隐之地。
又过了五年,宋哲宗元祐四年(1089年),五十九岁的沈括(注意,是虚岁)终于住进了自己精心建造的梦溪园,并且自号“梦溪丈人”,直到六年后因病去世。
隐居梦溪园期间,沈括完成了《梦溪笔谈》《补笔谈》《续笔谈》一系列著作,把自己一辈子掌握的三十多个学科的知识全整理了下来。
其中,自然科学方面的价值尤其突出,比如“石油”这个词,就是沈括首先使用的。
正因为如此,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才评价说,沈括是“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”,而《梦溪笔谈》是“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”。
至于梦溪园,那不用问,当然是“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”完成“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”时的科技圣地啦!
第2部
石湖范村:范成大《石湖大全集》
范成大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,与陆游、杨万里、尤袤合称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
早年的范成大,仕途比较顺畅,既出使过金国,也在南宋多个地区当过地方官,因此被宋孝宗概括为“南至桂广,北使幽燕,西入巴蜀,东薄邓海”。
到了晚年,范成大隐居在苏州西南的石湖,自号“石湖居士”。
他先在湖畔建造了一处“石湖别墅”,又在附近经营了一处园圃,取名为“范村”,从此过上了每天写诗作文的闲适生活。
范成大的作品,曾经被编订为136卷《石湖大全集》。该书早已散佚,但值得庆幸的是,部分作品流传了下来,并且直到今天依然被大家传诵。
比如,他曾经陆陆续续创作过一组大型田园诗《四时田园杂兴》,一共六十首,描写了石湖范村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。
其中,描写初夏的第25首和第31首,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:
梅子金黄杏子肥,麦花雪白菜花稀。
日长篱落无人过,惟有蜻蜓蛱蝶飞。
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。
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
此外,范成大还写过一卷《范村菊谱》和一卷《范村梅谱》,记录了范村里种植的36种菊花和12种梅花。
《范村菊谱》与刘蒙《刘氏菊谱》、史正志(苏州网师园前身“万卷堂”的建造者)《史氏菊谱》、史铸《百菊集谱》合称“宋代四大菊谱”。
而《范村梅谱》,不但与托名之作《华光梅谱》、宋伯仁《梅花喜神谱》、赵孟坚《梅谱》合称“宋代四大梅谱”,而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梅花专著,并且总结出梅花“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”的艺术理论。
隐居石湖范村十年之后,范成大与世长辞,享年六十八岁。
第3部
苏州艺圃:文震亨《长物志》
现在说起文震亨,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著名画家兼园林设计师。
但在他活着的时候,文震亨的名气被家人们压制得死死的:
他的曾祖父文徵明(也叫“文征明”),在绘画方面与沈周、唐伯虎、仇英合称“明四家”,在文学方面与唐伯虎、祝枝山、徐祯卿合称“吴中四才子”(也叫“江南四大才子”),而且是苏州拙政园的总设计师;
他的祖父文彭,是南京国子监博士;
他的父亲文元发,官至河南卫辉府同知;
他的哥哥文震孟,是天启二年(1622年)状元。
所以,当时文震亨身上的最明显的title就是“文徵明的曾孙”和“状元郎的弟弟”。
文震孟在考中状元的两年前,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买下了苏州艺圃的前身“醉颖堂”。
兄弟俩都崇拜屈原,于是化用《楚辞》诗句,改称这里为“药圃”,并对全园进行了一番修葺。
后来,文震亨把自己对园林设计的理解,陆陆续续写进了十二卷的《长物志》里面。
所谓“长物”,指的是身外之物,可以理解为文人雅士在生活中经常赏玩的东西。而《长物志》,就可以理解为是一部“明朝末年小资生活指南”。
《长物志》的前五卷,分别讲了室庐、花木、水石、禽鱼、蔬果,都与园林设计有直接关系;
而后七卷,讲的分别是书画、几榻、器具、衣饰、舟车、位置、香茗,与园林生活多多少少有间接关系。
“一峰则太华千寻,一勺则江湖万里”这句话,就出自这部作品。
顺治二年(1645年),清军攻占苏州。文震亨先是避居阳澄湖,后投水自尽被救起,最终绝食六天而亡。
后人感叹他捐躯殉国的气节,因此都很乐意将《长物志》印刷出版,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纪念。
第4部
仪征寤园:计成《园冶》
天启三年(1623年),也就是文震孟考中状元的第二年,万历进士吴玄请人在常州城东为自己建造了一座“东第园”。
估计吴玄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家这个项目在中国园林史上影响到底有多大。
因为他请的人,是被当代学者誉为“中国园林祖师爷”的计成。
计成是半路出家的造园艺术家,而东第园是他设计的第一座园林。
东第园竣工后,计成一举成名。没过多久,他就接到内阁中书汪士衡的邀请,到仪真县(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)设计建造“寤园”。
在建造寤园的同时,计成利用闲暇时间,把东第园和寤园的部分设计图纸进行归纳整理,开始著书立说,最终编写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既全面又系统性的造园专著《园冶》。
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这句话,就出自这部作品。
《园冶》创作完成于崇祯四年(1631年),但成书后并没有立刻出版。
直到崇祯八年(1635年),当计成为自己的忘年之交郑元勋在扬州城南建造了一座“影园”之后,这部作品才由臭名昭著的阮大铖主持刻印刊行。
阮大铖曾经依附过东林党和魏忠贤,后在南明朝廷为官,最后在南京投降了清朝,因此受到后世无数人的鄙视。
而由他刻印刊行并作序推荐的《园冶》,也受到无辜牵连,出版十几年后在清朝迅速销声匿迹。
与此同时,《园冶》在日本被许多人视为珍宝。
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隆盛堂和华日堂各自翻印出版了《园冶》,并分别改名为《木经全书》和《名园巧式夺天工》。民国时期,童寯、朱启钤、阚铎等人在日本发现了《园冶》残卷和手抄本,立刻进行抢救性整理,才让这一颗被埋没在历史角落将近三百年的学术明珠重归故土,再次出现在中国人眼前。
第5部
南京芥子园:李渔《闲情偶寄》
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兼造园家,有人说他是“躺平主义先驱”,有人说他是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甚至有人说他是李佳琦和李子柒的结合体……
严格来讲,这些评价都没毛病,可以看作是李渔传奇一生不同侧面的真实写照。
从康熙元年(1662年)到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李渔为自己立的人设是:南京著名文化商人。
他把家搬到南京的目的,是为了跟盗版书商正面较量。
所以,李渔把自家院落设计成了一座“前店后坊”的书铺,集编辑、出版、销售于一身,并取名为“芥子园”,专门印刷出版经典名著、工具书、教科书以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。
为了打击盗版书商,他选用的印刷材料都是安徽宣纸和上等枣木。
而为了应对庞大开支,他帮别人建造过园林,卖过文创产品,还带着自己家的戏班子在全国各地进行过商业演出。
这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“芥子园”品牌成功打响。
扭亏为盈的李渔,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名叫“芥子园”的江南园林,并让它迅速成为文化圣地,吸引了无数社会名流。
后来,他把自己在文学创作、园林技艺、表演、化妆、烹饪、养生等多方面的心得,有一搭没一搭地写进了《闲情偶寄》之中,还时不时神秘兮兮来一句“一般人我不告诉他”。
用现在的眼光看,完全是一位网红博主在分享自己的文艺生活。
《闲情偶寄》不仅开创了现代生活美文的先河,而且影响了周作人、林语堂、梁实秋等著名作家。在《吾国与吾民》一书中,林语堂评价《闲情偶寄》是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”。
顺便提一嘴:被美术界奉为国画教科书的《芥子园画谱》(也叫《芥子园画传》),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编写的,但编这部作品时,李渔已经卖掉南京芥子园所有家产,全家定居杭州了。
第6部
苏州网师园:宋宗元《正经》
现在的苏州网师园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
但在乾隆年间,网师园的第一任主人宋宗元(号慤庭)愣是把这里搞成了一家私人出版社。
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宋宗元为了让母亲安享晚年,决定在苏州老家建造一座园林。
经过挑选,他相中了南宋史正志的“万卷堂”旧址,并为新建的园林取名为“网师园”。
在园中,宋宗元一共打造了十二处景点。其中“小山丛桂轩”“濯缨水阁”“蹈和馆”等名称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在这十二处景点之中,有一个地方叫“尚絅堂”。
它的真实身份,是一座刻版印刷工作间,专门用来出版宋宗元的个人著作,比如《网师园唐诗笺》《识字略》《慤庭慵书》《网师吟草》……
在这些作品中,最值得一提的是《巾经纂》。
按照宋宗元自己的说法,他记忆力其实不咋样,常常一合上书本,就把刚才读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。
但作为一位文化人,他读书时经常写几句注释。日积月累,自己终于有了一丢丢收获,于是就想把它们印刷成便于携带的小开本书籍,方便随时阅读。
宋宗元所谓的“一丢丢收获”,指的是在清朝以前的正史里面挑选了五百多个正能量故事,然后一一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。
刻印之前,他模仿南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一书的体例,把五百多个故事分成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大类,每类各有四卷,总称为《巾经纂》。
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二十卷的《巾经纂》在尚絅堂问世。
到了光绪年间再次出版时,人们为了突出这部书的教化借鉴价值,给它改名为《经世史镜》。
但这个书名念起来,怎么听怎么像绕口令。
再后来,大家一琢磨,最终一致决定:这部书里不都是一些正能量的经典故事嘛,那干脆就称呼这部书为……《正经》!
如今,《正经》一书经常出现在各种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丛书里面。
第7部
北京阅微草堂: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阅微草堂所在宅院,原本属于清朝名将岳钟琪(岳飞二十一世孙),后来归了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。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,五十岁的纪晓岚被大学士刘统勋(“宰相刘罗锅”刘墉的父亲)推荐编修《四库全书》。
在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,纪晓岚主持完成了两项浩大的官方文化工程:编修《四库全书》和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。
当时,由于“文字狱”盛行,许多书籍遭到篡改甚至焚毁。他作为工程负责人之一,当然难辞其咎,但也身不由己。
为了解压,在这两项工程接近尾声时,纪晓岚开始写文言短篇志怪笔记小说,从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至嘉庆三年(1798年),创作时间将近十年。
嘉庆五年(1800年),他的弟子盛时彦把这些作品汇总刻印,定名为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
“阅微草堂”是纪晓岚为自己书房取的名字,寓意“阅微而知著”,他甚至还专门为这座书房写过一首诗:
读书如游山,触目皆可悦。
千岩与万壑,焉得穷曲折。
烟霞涤荡久,亦觉心胸阔。
所以闭柴荆,微言终日阅。
而诞生在这里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就像一位退休老大爷给人讲的“神怪鬼狐故事会”:每一篇都想象奇特,但结尾总要说教一番。
另外,纪晓岚还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爆料说:当年雍正皇帝曾经把假山石作为赏赐之物,让大臣们建造宅院。岳钟琪得到的那块,就在自己家院中。
所以纪晓岚有一个号,叫“孤石老人”。
第8部
苏州拙政园: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
提到《红楼梦》,感觉能说好多内容。
但在这里,咱们只聊一个话题:书中的“大观园”,原型到底是现实中哪座园林?
按照红学专家的研究成果,有以下几件事需要特别关注:
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,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开始主持修建北京“三山五园”之一的畅春园附园——西花园,并结识叠山大师叶洮;
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西花园竣工,曹寅担任苏州织造一职,他的大舅哥李煦成为畅春园总管;
在苏州,曹寅买下了拙政园部分宅院;
几年后,李煦接任苏州织造,曹寅把拙政园送给大舅哥之后,到南京担任江宁织造;
为了接待率众南巡的康熙皇帝,曹寅把江宁织造府花园建造成了“御用招待所”;
康熙末年,曹雪芹的母亲怀孕路过苏州,在拙政园里生下曹雪芹;
后来,曹雪芹跟李煦的孙女李香玉(据说是林黛玉的现实原型)成为青梅竹马。
以上这几件事情,单独看没什么,但连在一起后信息量非常大。
曹雪芹在江宁织造府花园长大,在拙政园生活过,肯定也听曹寅、李煦讲过畅春园的各种故事。
那么他在创作《红楼梦》的时候,极有可能把自己这些经历和见闻化用到书中。
比如,拙政园“远香堂”以南的假山,以前的作用跟大观园正门入口那座假山一模一样。
再比如,康熙皇帝第一次搬入畅春园居住的日期,是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十二;而贾宝玉、林黛玉等人搬入大观园居住的日期,恰好也是二月二十二。
也就是说,《红楼梦》里的大观园是一座博才众长的“纸上园林”。
第9部
南京随园:袁枚《随园全集》
袁枚是乾隆、嘉庆年间著名文学家和美食家,可以简单理解为“清朝版的蔡澜”。
乾隆十年(1745年),袁枚担任江宁县令。在任期间,他买下了南京小仓山的一座废园。
据说,这里原本是曹寅担任江宁织造时的家产之一。曹氏被雍正抄家后,隋赫德接任江宁织造,将其改称为“隋园”。
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年仅三十四岁的袁枚以丧父养母为理由,正式辞官归隐,然后定居小仓山,直至嘉庆二年(1798年)以八十二岁高龄去世。
裸辞后的袁枚,把隋园废址进行了一番重建,改称为“随园”,宣布对外免费开放,甚至还在大门上贴了一副欢迎对联:
放鹤去寻山鸟客,
任人来看四时花。
消息刚一发布,就被顶上了江南一带的热搜榜,吸引来无数游客。
紧接着,袁枚实施了一系列经营方案。比如把园中部分房租租给客人度假,再比如四处打听菜谱和名厨搞“网红餐厅”卖招牌私房菜,甚至在园中售卖自己写的书……
袁枚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创作的作品,被整理为《随园全集》。
其中属于袁枚的作品,有三部值得一提。
第一部是《小仓山房诗文集》,里面既有他的诗歌,也有他为别人写的墓志铭、挽联、祭文和传记(这是随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);
第二部是《随园诗话》,它问世后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,既体现了袁枚主张的“诗写性情”,也招来了“收取太滥”的批评;
第三部是《子不语》,这是一部跟《聊斋志异》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齐名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,讲的全是“怪力乱神”方面的故事,郭德纲整理的民国单口相声《张双喜捉妖》就取材于书中多篇作品。
袁枚生前,把父亲安葬在了随园之中,然后又在旁边为自己和家人预先建造了坟墓。所以他去世后,也被安葬在了随园内。
第10部
常熟履园:钱泳《履园丛话》
许多人称呼钱泳为“乾嘉元老”,因为他一生历经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,是一位从没正式踏入仕途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学者兼书法家。
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五十五岁的钱泳在常熟翁家庄建造了一座宅院。
由于宅院附近的溪畔有一片繁盛的梅花,所以他自号“梅花溪居士”,简称“梅溪”。
而他家的后花园,则被称为“履园”。其名字来源于《周易》第十卦“履卦”,寓意躬行正道、刚健守中。
在这座典型的文人园林中,钱泳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,收藏了许多金石作品,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:《梅花溪诗草》《履园文集》《履园金石目》《履园印选》《履园画学》《履园丛话》……
其中,《履园丛话》是他的代表作。
这部笔记小说共二十四卷,钱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,为读者介绍了许多方面的内容,涉及方面既有碑帖、收藏、书画、艺能,也有祥异、鬼神、精怪、报应,还有旧闻、古迹、陵墓、园林。
现在我们熟知的《明日歌》,就被收录在《履园丛话》第七卷,作者是明朝的“鹤滩先生”钱福(钱泳称之为自家长辈):
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
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
世人苦被明日累,春去秋来老将至。
朝看水东流,暮看日西坠。
百年明日能几何?请君听我《明日歌》。
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八十六岁的钱泳与世长辞,履园逐渐走向衰落,最终完全消失。
但凭借《履园丛话》里的记载,我们还可以推测当年这里的文化盛况,并对其他园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
明朝学者王世贞说的“园以文存”,不正是这么回事儿吗?
关于诞生在中国园林里的著名图书,这次就先盘点到这里。
如果大家对其中某一段故事特别感兴趣,或者还想了解中国园林其他方面的有趣内容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以后有机会咱们再继续分享!
(完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02-2020 太平洋美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,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